关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
为贯彻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发展目标,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教师〔2019〕1号)和《上海市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有关要求,建设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经研究,市教委决定组织开展本市中小学教师(含幼儿园、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下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以下简称“能力提升工程”),现就能力提升工程的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围绕深化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总体任务和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有关要求,坚持“面向未来、整校推进、学用一体、生动有趣”的工作原则,加强顶层设计、多方协同推进,努力建设一支具有新时代教育发展理念、主动适应智能技术的变革、主动推动教育创新发展的教师队伍,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实现从教育手段信息化向教育理念信息化的转变。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教师为本、学用结合
以推动新时代下学校教育变革为导向,以促进新时代下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充分挖掘信息化教育教学的发展需求,构建持续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育体系,创设集学习、实践、研修为一体的教师学习空间,提升教师开展数据支持下大规模因材施教的能力。
(二)坚持精准测评、个性服务
以推动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应用为抓手,开展以教师运用技术改变课堂教学为核心的过程化评价,采集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教研、科研等方面的常态数据,通过数据挖掘与综合分析,切实提高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精准诊断、及时干预和个性化服务的水平。
(三)坚持结果导向、过程指导
以评促用,建立面向学校和教师的结果导向的成效评估机制,将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改变课堂的成效纳入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评估体系。同时,加强信息化教学应用的跟踪与指导,对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教育科研过程中的信息技术应用进行过程干预和行为改进指导,指导学校整体推进信息化教学的实践与创新。
(四)坚持分步推进、分类实施
采取“先行先试、以点带面、因人因校施策”的方式,培育一批有代表性的“整校推进”培训的试点学校,在试点培训基础上依据学校环境、教师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分层分类分级组织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全员培训,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发展。
三、目标任务
采取“以点带面、分类实施、整校推进、学用融合”的推进策略,力争到2022年年底全部完成上海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每人不少于50学时,其中通识课程10学时、专业课程15学时、实践应用25学时),全面提升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和指导团队的信息化应用指导力;构建“面向未来、整校推进、融合创新、精准服务”的新时代下教师信息素养培育的长效推进机制,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发展,深入推动数据支持下的大规模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改革。
(一)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全员培训,提升数据支持下大规模因材施教的能力
在夯实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学科教学能力的基础上,全面提升教师利用网络化学习工具或学习空间采集数据并运用数据开展学生学习的设计、实施、评价及指导的能力,帮助教师实现跨学科融合教学的能力提升。指导教师树立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智能技术进行教学创新的意识,逐步提升教师运用智能技术开展个性化教与学的能力。深化中职教师将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实训)的融合创新能力,加强信息技术对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服务与支撑能力,提高中职教师信息化环境下的实训教学能力,引导教师开发信息化环境下基于职场环境与工作过程的虚拟仿真实训的课程资源,开展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实训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
(二)提升校长利用智能技术治理学校的能力,整校设计并推进学校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
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统筹规划学校信息化建设,加强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建设,加强教育教学数据支持体系建设,建立信息化常态应用考核机制。帮助校长提升学校治理能力,提升校长及管理团队信息化教育意识、信息化决策与规划能力、信息化组织与管理能力、信息化评价能力,提高利用智能化工具和系统解决教育教学和管理问题的能力。
(三)打造信息化教学创新的领衔发展团队,引领教育信息化的加速发展
创建市、区信息化教学创新的领衔发展团队,通过示范引领、专题指导、实践研修等多种方式,带动学校信息化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与发展,指导学校为信息化教学实施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
(四)提高支持服务体系的精准服务能力,构建持续发展创新机制
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教师信息素养培育核心工作的开展,提高发展测评、课程开发和资源推送等方面的精准服务能力,推动教师主动提升面向新时代进行教学创新与变革的能力。
四、主要措施
(一)开展数据驱动的因材施教能力提升专项培训
采取“试点先行、全面推广”的方式,以网络化学习工具或学习空间的有效应用为培训抓手,以线上线下学习活动的设计、实施、评价及指导为培训内容,通过实践应用案例分析的方式,帮助教师掌握利用本校信息化应用环境和社会性的优质信息化学习工具开展学生学习分析与指导的策略与方法,尤其关注数据采集和分析的工具使用和方法指导,提升全体教师运用学习工具和学习数据开展课堂教学和学习指导的能力。
各区以提升骨干教师的数据支持下大规模因材施教能力为主要手段,组织开展学科骨干教师专项培训,推动骨干教师积极开展数据支持下大规模因材施教的教学实践,提升骨干教师基于网络学习空间运用数据开展个性化教与学的能力。结合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应用标杆培育校创建、知识图谱建设、复合型数字教材建设等重大项目的推进实施,指导10%左右的有条件的学校开展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创新,深入推动大规模因材施教,萃取经验形成示范案例,进行辐射推广。
(二)开展人工智能与教师能力建构深度融合的项目实践活动
市级将整合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教科研机构、教师培训机构、企业等优质社会资源,采取实际应用场景体验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面向信息化基础较好的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科骨干教师,开展利用人工智能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项目实践活动,帮助参训者树立智能教育的意识,初步掌握智能教育的工具,提升跨学科融合教学的能力,提升实施智能教育的能力。
各区要积极组织开展智能教育教学能力研修,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推进教师智能助手的教学应用,开展信息技术支持的基于区级实际的跨学科教学培训,积极发掘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跨学科教学优秀经验,形成示范案例面向全市共享。各有关中等职业学校主管部门要引导各中职校充分利用智能技术开展基于职场环境与工作过程的虚拟仿真实训、个性化自主学习的实践与探索。
(三)开展“实战为主”的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项目化学习活动
市级依托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应用标杆培育校、上海市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以及区级教育信息化应用实验学校,采用学校申报、区级推荐和市级遴选相结合的方式,从学校信息化应用环境、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学校信息化应用制度等方面出发,遴选出20-30所信息化应用推进成效良好的、有代表性的学校,采取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开展由校长领衔的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的实战训练,提升校长和管理团队利用智能技术规划和治理学校的能力,推动学校开展数据支持下的大规模因材施教。在培训实施的基础上,建设市级能力提升2.0试点学校,试点校适当覆盖幼儿园、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
各区在市级试点校的基础上,根据区域内学校发展实际情况建设一批区级能力提升2.0试点学校,并分层分类地组织开展适合区域学校发展特征的信息化领导力培训,提升校长和学校管理团队的数字校园规划与实施能力,帮助学校管理团队树立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智能技术进行学校治理的意识,促进学校信息化教学的常态化应用,推动学校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四)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全员培训
全市各校要坚持“学用融合、生动有趣”的原则,根据学校信息化应用发展情况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基础,组建由校长领衔、以教研和信息等人员为核心的信息化管理团队,研制学校教师全员参与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计划,合理配置学校培训课程套餐,采用自主选学、实践为主的培训方式,组织开展教师全员培训、教学实践和应用研修。各校要积极引入外部优质资源,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实践提供应用改进的评估和指导。
各区及有关中等职业学校主管部门要根据区域教育发展特点及要求,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并指导学校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培训,保障每位教师在2022年底前完成不少于50学时的培训(市级负责10课时通识课程,区、学校负责15学时专业课程和25学时实践应用)。各区要在2020年完成30%的本区全员培训任务,在2021年完成不少于40%的本区全员培训任务,在2022年年底前完成所有的全员培训任务。各有关中等职业学校要在2022年年底前完成全体教师的全员培训。
(五)组建跨领域的信息化教学创新的指导团队
市、区将结合“普教系统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等教师专业发展项目,整合高校、教研、电教、师训及企业等优质资源,打造多元多样的信息化教学创新的领衔发展团队,加强对学校信息化教学应用创新实践的评估与指导。
各区及有关中等职业学校主管部门要组织并指导学校以学科教学核心团队为基础组建信息化教学创新研修团队,提升学校研修团队指导力,团队由教育专家、校长、学科教研员、优秀一线教师、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等组成,突出一线教师,并尽可能覆盖包括音乐、体育、美术等在内的所有学科。学校要结合市、区信息化教研工作的有关要求,明确团队成员的工作任务、考核要求和激励措施。
(六)探索建立智能、务实的个性化培训服务平台
依据国家课程和能力标准以及中小学、幼儿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特点,整合高等学校、教科研机构、教师培训机构、校外科技活动中心、企业等优质社会资源,丰富完善教师信息素养培育的培训课程资源体系,满足各级各类教师多样化的选学需求。
通过委托开发、合作共建等方式,建设一些具有区域发展特色的培训课程资源,尤其要开发适合中职教师的培训课程资源,助推中职教育开展基于职场环境与工作过程的实训教学。采取“来自一线教师、反哺一线教师”的策略,创新实践应用案例资源建设机制,不断丰富与培训课程资源相匹配的实践应用案例资源。
探索建立新的灵活、开放、终身的教师个性化学习空间,实现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培训资源供给之间的精准推送,为教师提供适合的信息素养提升路径,帮助教师提升面向新时代进行教学创新与变革的能力。
(七)构建结果导向、全程监测的应用评价体系
市、区联合研制“以校为基本单元”的信息化应用推进评估机制和评估指标,采用学校自评、区级检查和市级抽查相结合的方式,以学校利用信息技术改进学校管理、变革课堂教学、重组课程内容和实现个性评价等方面为观察点,结合学校组织教师培训活动、开展教学实践和研修活动、取得的实践应用成果以及推动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等方面的情况,评估学校常态化整体推进学校信息化应用的实施成效。同时鼓励学校及时总结提炼经验,形成典型应用案例,进行辐射推广。
各校要充分利用各级各类管理与服务平台,实时采集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教研、科研等方面的常态数据,结合教师参加全国、市和区信息化教学的资源建设、应用研究、研修活动及工具开发等情况,以常态化运用技术开展教学、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等为基本观察点,对教师运用技术改变课堂教学的行为及成效进行综合性评估,并基于评估分析结果加强教师信息化教学实践的针对性指导,提高对教师的个性化服务水平。
五、保障机制
(一)明确组织架构与分工
上海市教师专业发展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能力提升工程的统筹协调,并会同市教委有关处室和市教委教研室、市师资培训中心、市教育技术装备中心、市电教馆等部门落实相关工作。在市电化教育馆设立能力提升工程执行办公室,负责全员培训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和检查评估等具体工作,市师资培训中心负责学分管理和对已有项目与能力提升工程对接工作,市教委教研室负责与教材、教研、教学相关的资源建设与共享,引导和鼓励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化软件和设备,市教育技术装备中心负责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全员培训工作。
各区教育行政部门及有关中等职业学校主管部门要做好能力提升工程的组织与领导工作,做好与各项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项培训的统筹与衔接。要积极协调,整合教师培训、教研、电教和科研等部门的力量,加强对中小学校、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开展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全员培训的领导,建立培训实施和常态应用的评估机制,加强对学校信息化培训和应用成效的评估。
校长是本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要基于区域教育发展、学校校情等,设立由校领导担任的学校首席信息官,组建以教学、信息等人员为核心的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制定全员、全程参与的教师信息素养培训计划,建立学用融合的过程性评价机制,健全机制、整合资源,切实开展信息化教学校本研修,为教师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创设条件、做好保障。
(二)落实经费保障
各区教育行政部门及有关中等职业学校主管部门要根据国家和上海市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完善教师培训经费保障机制,将培训经费纳入预算,加大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经费的投入力度,保障区域能力提升工程相关的学习资源、教师培训、应用评估和成果孵化等工作。各校根据实际情况将相关培训经费纳入学校预算,保障学校的教师培训、应用研修和专家指导等各项工作的开展。
(三)加强督导检查
建立市、区两级评估检查制度,采取多元评价机制,建立示范引领价值的积分加权和转换机制,将教师参与市、区信息化教学的资源建设、教师培训、应用指导、案例分享及工具开发等方面的贡献度纳入教师培训学分抵扣、职称评定等范畴,激发教师积极参与创新、主动求变,构建教师信息素养持续发展的创新机制。
市级将能力提升工程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管理、绩效考评等,采取专家评估、参训教师网络评估和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对各区开展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管评估及督导,将评估结果纳入市教委对各区教育行政部门的年度考核范畴;对市级领衔发展团队的过程指导工作进行评估,并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
各区教育行政部门及有关中等职业学校主管部门是能力提升工程的主要责任单位,要把教师和校长培训工作纳入学校发展性督导评估范围,对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作进行过程督导和质量评估,将评估结果纳入学校办学水平评估和校长考评的指标体系,并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